公元1661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,料罗湾的海风猎猎作响。37岁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身着戎装,在金门岛举行了庄严的祭天仪式。当袅袅青烟升腾而起,2.5万名将士齐声呐喊,数百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乘风破浪,向着台湾海峡进发。这支威武之师肩负着一个神圣使命——驱逐荷兰殖民者,收复宝岛台湾。
台湾岛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东南沿海,与福建隔海相望。这片土地不仅包括本岛,还涵盖澎湖列岛、钓鱼岛等众多岛屿。地质学家研究发现,远古时期台湾本与大陆相连,后因地壳运动才形成海峡。自南宋起,中央政权就开始在澎湖驻军,元朝更设立巡检司进行管辖。到了明代,大陆移民不断迁居台湾,逐渐形成稳定的汉族聚居区。
17世纪初,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打开中国市场,先后侵占澎湖和台湾。他们在台南修建了热兰遮城和普罗汶蒂亚城,对当地居民横征暴敛。当时正值内忧外患的明朝无暇东顾,致使宝岛沦陷近四十年。
展开全文
郑成功之所以决心收复台湾,与其传奇身世密不可分。这位中日混血的将领生于日本平户,父亲郑芝龙是叱咤东亚海域的海商领袖。6岁回到福建后,郑成功刻苦攻读,14岁便考中秀才,被寄予厚望。然而明清易代之际,父亲降清导致家破人亡,母亲田川氏不堪受辱自尽。国仇家恨让年轻的郑成功毅然举起抗清大旗。
经过多年征战,郑成功意识到在陆地上难以抗衡清军。此时,曾在台湾经商的父亲旧部何斌献上荷军布防图,指出荷兰守军仅两千余人,正是收复良机。1661年4月,郑军出其不意登陆台湾,先克普罗汶蒂亚城,继而围困热兰遮城。虽然荷兰援军一度来犯,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使战局逆转。经过九个月鏖战,1662年2月,荷兰总督揆一最终签署降书,结束了荷兰在台38年的殖民统治。
这场胜利不仅彰显了郑成功的军事才能,更体现了其把握战机的敏锐判断。若再拖延时日,待荷兰人巩固防御,收复台湾必将付出更大代价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,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