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身体检查中,杨利伟的体能素质可谓万中无一。在飞行员的选拔过程中,有一项考验特别严格:要求受测者坐在一张能够360°旋转的椅子上,几分钟后椅子停下时,受测者必须从椅子上站起并能保持直立。
在这一关上,许多人都失败了。然而,杨利伟在经历了十几圈的旋转后,不仅能够稳稳站立,还能辨认出方向。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,杨利伟顺利被选中,成为了一名飞行员。
1992年,杨利伟在新疆马兰机场执行训练任务期间,驾驶飞机在吐鲁番的艾丁湖上进行超低空飞行。
突然,一声巨响传来,仪表显示气缸温度骤然升高,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。这是飞行中最危险的故障之一——“空中停车”。在那一刻,杨利伟展现出极高的心理素质,迅速调整状态,判断出问题的原因。
杨利伟本来可以跳伞逃生,因为艾丁湖人迹罕至,不会造成人员伤亡。然而,他想到战斗机造价昂贵,心中充满了不甘与不舍。在千钧一发之际,他凭借仅存的一架发动机飞越天山山脉,最终到达了机场跑道上空。
就在此时,另一台发动机也出现了故障,动力骤然消失。杨利伟迅速做出决策,放下起落架,边与地面人员进行沟通,边操控飞机,成功将完全失去动力的飞机安全降落在跑道上。
飞行大队的团长立即跑过来,紧紧拥抱杨利伟,并当场决定为他申请三等功。杨利伟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出的镇定和勇气,为他未来成为航天员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就在他庆幸逃过一劫之际,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也正式启动。
若说航天员是万里挑一,那么航天员更是亿里挑一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空气动力学,还需了解基本的天文物理学知识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1996年,杨利伟抵达青岛,参与航天员选拔。
杨利伟在全军初选中脱颖而出,成功入选中国第一批航天员队伍,共有12名飞行员入选。他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表现出色,为他赢得了高度评价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心理素质在评选过程中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优势因素,这一点并不为广大人所知。
衡量人类心理素质主要采用舒尔特训练法,其中杨利伟是中国记录的保持者。普通人达标的成绩在20至40秒之间,而杨利伟仅需3.04秒,这只能称之为“超凡的存在”。
除了理论学习,杨利伟还要在训练中进行一种“过载训练”。在这项训练中,受试者坐在离心机上,通过旋转来承受强烈的推背感。
学员由于过度负荷,导致血液向后流动,同时供血不足,眼睛经常处于一种“黑视”状态。然而,杨利伟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前行,并表态道:“当你感到无法坚持的时候,实际上成功已经近在咫尺。”
在五次正常飞行测试中,杨利伟取得了两个99分和三个100分,综合专业技术考评中排名第一。无论是专业成绩还是心理素质,杨利伟都表现得极其出色。
经过专家无记名投票,他被选入“三人首飞梯队”并成为首选成员。其他两位也同样享有盛名,他们分别是翟志刚和聂海胜。
2003年14日晚,杨利伟接到上级通知,确定由他独自执行此次飞行任务。临行前,妻子竟天真地问他:“你带衣服了吗?”杨利伟虽然非常镇定,但还是被妻子的话逗笑了,他说:“我这次是要上天,带衣服也没法穿啊。”
虽然杨利伟没有携带衣物,但却携带了一把手枪,这并非为了与外星人战斗,而是为了防止着陆时发生偏差,导致着陆在荒野丛林中,以预防野兽的袭击。
10月15日凌晨五点,杨利伟身着乳白色的衣服,面带微笑,从容且稳健地走出“问天阁”的专用通道。在身穿天蓝色训练服的翟志刚和聂海胜的陪同下,他步入总指挥面前,请求出发。
李继耐总指挥回复道:“可以出发,祖国和人民期待着你的胜利凯旋。”接着,杨利伟进入太空舱,开始进行检查工作。他的操作精确无误,心率始终保持在每分钟76次,毫无紧张和慌乱之感。
火箭在上午9点整进行了发射,点燃了数百吨的高能燃料。火箭上的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火焰,产生了强大的推力,推动火箭向上升空。
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时,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抖动,出现了共振现象。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震动非常敏感,这种震动会使人的内脏产生共振,尤其是在约60G的重力下。
杨利伟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考验,他当时说:“我感觉我的五脏六腑都要碎了。”
众人都不敢出声,只能依靠杨利伟的坚强意志来坚持。3分20秒后,整流罩开启,外面的光线瞬间涌入。阳光虽然刺眼,却成为杨利伟心中的希望之光。在阳光的刺激下,杨利伟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眨了一下,刺激了大脑,恢复了神志。
就在这时,指挥大厅里传来一声喊叫:“看啊,杨利伟眨眼了,利伟还活着!”杨利伟从屏幕上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紧盯着大屏幕,失声痛哭。同事们的泪水给了他信心,最终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。
杨利伟抵达预定轨道后(大约距离地球300公里),他从舷窗望去,看到这个蓝白色的地球正散发出淡淡的红光,悬浮在辽阔的星空中。
有时,杨利伟也能目睹地球上如铁树银花般绚烂异常的闪电。数小时后,他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工作。谁知,突然间,他听见飞船舱内传来一阵阵像邻居敲门声的“咚咚声”。
那一刻,素来冷静的杨利伟心中充满疑惑,心想:“难道真的遇上外星人了?不会这么倒霉吧。
杨利伟心中不断猜测,毕竟他没有任何相关经验,平时的训练也未曾涉及这种突发情况,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。调整好心态后,杨利伟开始顺着声音寻找,俯身检查舱内的检测设备。
杨利伟进行了几分钟的检查,设备完全正常,各种仪表盘的读数也在正常范围内,并未发现任何外星人的入侵迹象。尽管如此,“咚咚声”偶尔还是会响起,于是他决定将这个问题暂时搁置。
13年后,杨利伟才明白,那个“咚咚声”其实是一场误会。神舟六号也报告了类似的问题。返回地面后,技术人员检查发现,这种情况是由于飞船内外的压力差导致最外层舱壁轻微变形。随着压力不断增加,产生的碰撞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敲打声。
一旦问题出现,就必须寻求解决方案。经过调查确认是由于外层舱壁材料造成的,工程师们在“神七”号上采用了更为坚固的钛合金材料,从而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。
在经历了长达21个小时的太空之旅后,杨利伟接到了返回的指令。飞行过程中,返回阶段被视为最为关键且危险的环节。
当飞船距离地面100公里,逐渐进入大气层时,险象环生的情景仍然发生。飞船以高速飞行,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令舱外变得通红。
飞船立刻化为一团炽热的火球,更加令人不安的是,飞船右侧的舷窗竟然开始出现裂痕。杨利伟扭头看了一眼,左侧的舷窗也同样出现了裂纹。
难道飞船要解体了吗?杨利伟冷静地分析后向地面控制人员回复:“可能没什么大问题。如果是故障的话,两侧同时出现的可能性不大。”
杨利伟后来才发现,窗外并非是玻璃破裂,而是外面的防护涂层出现了裂纹。为什么会只有一侧出现裂纹呢?原来是因为两侧使用了不同的材料。
以往的实验中,舷窗外表面被烧得漆黑,工作人员无法察觉到这些裂纹,如果不是亲眼目睹飞船内部的情况,谁也不会想到这种情况。
杨利伟安全返回,飞船在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顺利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。他向迎接的人表示:“这不仅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,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。”
杨利伟的升空不仅仅是一次太空飞行,而是中华民族梦想的集大成者。从那一刻起,他成为历史的见证者,用满腔热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甚至不惜生命代价,成为当之无愧的航天先锋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